最新消息

News

團體家屋照護機構 為失智者營造舒適環境


 

台灣目前的失智病患已經超過30萬人,估計到了民國120年每100個台灣人就有兩人失智;到了130年增加到3人;10年後再增加1人,等到民國150年,每100個台灣人就有5人失智。

根據圖表顯示,台灣失智人口在未來幾年會快速增加,佔全部人口的比率也明顯逐年上升。而在這些患者當中大約3成屬於中重症,需要24小時全天候照護,對家庭和社會都是很大的負擔。

預防失智症要趨吉避凶,除了避開可能惡化病況的所謂3高,更要多運動、多動腦、以及多社會互動,最後這一點尤其重要。很多人羨慕國外的失智村,其實類似的設計台灣也有,位在嘉義的「聖母家屋具有相似功能,其中最難得的就是維持長輩們的社會互動。

平均年齡已經85歲的阿公阿嬤,手腳沒那麼靈活還是盡量跟上。每天一早做健身操,是聖母家屋的固定活動。參與長輩都是中度失智症患者。活動完筋骨就由照服員協助,慢慢走到庭院做家務。2位阿嬤雖然瘦小,澆花的力氣還是有的。

其實家屋的環境每天都有專人整理,但為了讓阿公阿嬤動起來,照服員和護理師每天不厭其煩陪長輩掃地、曬衣服,因為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,背後都隱含復健的概念。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說道,「把生活每一個部分都當作他復健的一部分。」

許多家屬在長輩失智後擔心受傷,什麼都不敢讓他們動手,結果反而退化得更快。而聖母家屋的主要照護原則就是生活即復健,盡可能讓老人家自己來。

家屋就是跳脫醫院或療養院模式,讓照護環境像家一樣。這樣的概念來自日本的失智照護經驗,2007年政府試辦24小時住宿型團體家屋,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接下這個任務,成立全台第2間團體家屋。這裡的照護人力比是1比1.5,裡面的護理師跟照服員都受過專業訓練,全天候陪伴18位長輩,支撐家屬不崩潰。友民奶奶家屬陳晶晶說,「你說她晚上的時候拿著大便的手,扶著牆壁走,桌子椅子我可以丟掉,牆壁怎麼丟掉啊?」

失智長輩的狀況,每分每秒都不太一樣。上一秒對你笑,下一秒可能就發脾氣,白天昏昏沉沉,半夜卻起床四處遊走。聖母家屋照服員賴佩莉說,「我問他(失智爺爺))要走去哪裡,他說走啦,然後走一直走,一個半小時。」

雖然國內外都肯定團體家屋對失智照護有相當大的幫助,但是家屋在台灣的成長速度卻遠不及日照中心。根據衛福部統計,2017年全台日照中心有223間,團體家屋7間,到今年2月,日照中心已增長到729間,團體家屋則是23間。

衛福部長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,「不管從布建上面來說或者是人力的配比來說,或者是照顧上面的成本來說,它(家屋)的確是會比較高,所以它在成長的幅度上面也並沒有像我們的日照中心這麼來的快。」

布建困難主要卡在成本因素。以聖母家屋為例,一個單元是9位長輩,如果要讓環境像家一樣舒適,有獨立房間和庭院大約需要80坪。想租到這樣的房子非常不容易,要是自行興建,成本又是更大的問題。黎世宏表示,「以目前政府的補助,你就是設9個人的團體家屋1個單元,大概只能拿到350萬的補助款哪夠,沒有誘因那就更不用說後面能不能收支平衡了。」

衛福部長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,「其實我們持續有在檢討,這樣的一個補助的內容。」

黎世宏指出,政府大力推動機構式照顧,蓋1床補助150萬,如果把同樣的標準放在團體家屋,或者修繕1床補助50萬也比現在的補助高。有誘因才有業者願意投入,把成本降低,才能夠減輕家屬每個月4到5萬元的入住費用,更重要的是縮短等候床位的時間,而時間對已經邁入失智人的長輩來說,是多麼珍貴。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